文论 • ARTICLE

全国助残日 • 峥嵘岁月时

  • 更新:2022-05-13
  • 来源:东方摄影
  • 编辑:scope

1.jpg

 

2.jpg

选自1999年第8期《山东画报》  (谷永威 摄)


       1998年5月,有一次我在山东艺术学院附近看到广告栏里张贴的《来自无声世界的陶艺展》海报,我照着展览地址来到了展览馆,原来是山东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举办的一个陶艺展。一件件琳琅满目的陶艺作品立马吸引了我的目光,当我看过展厅播放的视频后才知道,这是该校聋哑学生的陶艺作品毕业展。正巧他们的班主任刘文江老师也在展厅,我便与他聊了起来,交谈中我了解到这些孩子来自全省各地,他们大部分都是农村的孩子。

       我当时就问刘老师这些孩子毕业后能找到工作吗?刘老师说很难找到工作,正常的孩子找工作都不容易,何况这些聋哑孩子更不可能。当时在展厅里的十几个聋哑孩子都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和刘老师说话,偶尔他们之间还打手语进行交谈。当我看到这些孩子那种期盼的眼神时,一种不知是同情还是怜悯的恻隐之心顿然而生。我当即告诉刘老师,让他帮我挑选6个家在农村而且家庭生活最困难的男孩子,我来收留他们,帮他们安排工作。这时我突然产生了为他们建一个陶艺工作坊的想法,并马上联想到了原来

规划建设的济南国际环保中心和伯尔文学纪念馆,把已建好的那些房子利用起来,可以先在哪里建立一个“东方陶艺村”,给每一个孩子们建一个陶艺工作室,再配上一个拉坯机,把窑炉、展厅、宿舍、食堂都建起来,就可以让他们正常进行创作了。


3.jpg

山东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六位自幼失聪的聋哑同学毕业后成了“东方陶艺村”的首批“村民”


4.jpg

“东方陶艺村”的第一批村民刘永强、孙刚、马金涛、朱士勇、于伟伟、刘绵立


       过了半个多月,刘文江老师带着他选好的六个孩子来到我的工作室,他们是菏泽的刘永强、新汶的朱士勇、即墨的孙刚、东营的于伟伟、淄博的刘绵立、马金涛。我让他们每人写一段自我介绍并都填好了表。随后接着我又办好了工商注册手续,于是1998年8月8日“东方陶艺村”正式成立了。


5.jpg

把原来准备做环保中心的工地改为陶艺村


6.jpg

我与孩子们一起在“陶艺村”的工地上平整土地


        万事开头难,有时候办事光凭着热情和同情心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要买设备、买窑炉、买泥料、还要请师傅烧窑,孩子们还要吃饭要有食堂,这些都是基本的需求,但钱从哪里来?我不是企业家,这么大的开支确实困难不小。此前租这40亩地每年的租金加上筹建“环保中心”的巨大资金的投入,除了搭上我每个月的工资之外,都是靠亲戚朋友帮助接济和筹借,已经是捉襟见肘了,再加上建陶艺村,每个月还要给孩子们和工人发工资,真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7.jpg

黄河铁路大桥守桥武警部队战士们帮助“东方陶艺村”平整道路


        但是为了培养孩子再难也要向前走,于是我就亲自带着孩子们平整土地,挖沟修路,植树种花美化环境,还经常请黄河铁路大桥守桥的武警部队战士们(此前去黄河铁桥考察时认识了守桥的武警战士)到工地来支援我们的建设,而且陶艺村还与黄河大桥武警守备部队结成了军民共建单位。到处找朋友筹款借钱,凑齐了我就亲自带人去淄博购买了窑炉、拉坯机和各种陶泥、染料,还从博山聘请了烧窑的师傅。万事俱备,我们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在济南的版图上还没有坐标的“东方陶艺村”这个特殊的村落里点燃了第一丛炽热的窑火。


8.jpg

朱士勇和于伟伟正在陶艺工作室进行创作


       除了招聘烧窑和食堂的师傅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陶艺专家对孩子们进行指导和培训,他们才能不断的提升。当然我首先聘请了刘文江老师负责继续帮助管理和辅导他们,因为刘老师既是陶艺老师,又是这些孩子的班主任,所以一直是由他定期来陶艺村辅导孩子。之后又通过刘文江老师邀请了山东艺术学院的远宏教授,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陶艺家,也经常请他来陶艺村给孩子们讲课和教授陶艺知识。这实际上孩子们已经是在上大学的专业课程,这对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创作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除了业务学习之外,陶艺村还必须要有个“村长”来加强方方面面的日常行政事务管理,我就把给我开车的司机张峰调过来担任“村长”,里里外外所有事都由他来负责,我也就可以脱身去忙那些会展活动了。


9.jpg

“东方陶艺村”建起了展厅和工作室


10.jpg

于伟伟、刘绵立和朱士勇在工作室创作


11.jpg

于伟伟和孙刚在共同创作


12.jpg

刘绵立在为阿曼亲王刻肖像瓷盘

      为了不断提升孩子们的审美水平和造型能力,我和刘文江老师还经常组织他们去北京或在艺术院校参观画展和陶艺展。后来又通过远宏教授引见,带孩子们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改为清华美院)参观学习,认识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陈进海教授和副院长、著名陶艺大师杨永善教授等。


13.jpg

我和刘文江带领孩子们在中央工艺美院参观学习


14.jpg

带领孩子们在国家博物馆观看台湾陶艺展


15.jpg

带领孩子们在山东师范学院美术馆看画展


16.jpg

德国伯尔基金会代表安娜·哈斯在陶艺村参观考察


       孩子们日常都非常刻苦勤奋,再加上这些陶艺名家的言传身教和精心辅导,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实践,孩子们的创作水平和造型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鼓励他们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陶艺村还不定期的进行评选,评出最好的作品进行奖励。从而不断地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使他们不断地创作出好作品。


17.jpg


18.jpg

1999年第8期《山东画报》报道


19.jpg

20.jpg


21.jpg

《走向世界》杂志报道


      随着陶艺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内外前来参观的客人也越来越多,东方陶艺村渐渐声名鹊起,并引起了很多媒体的注意,省市电视台、报社、画报社甚至海外媒体也纷纷进行报道,陶艺村的名声越来越大。


1.jpg

曾毅与德国议员格林贝格在东方陶艺村办公室交谈


2.jpg

刘绵立拿着为阿曼亲王刻制的肖像瓷盘与阿曼亲王秘书曾冰合影


3.jpg

美国专家帕特丽莎•梅向陶艺村赠送的乒乓球案,孩子们回赠作品致谢


4.jpg

曾毅陪同著名表演家蓝天野参观陶艺村展厅


       因为东方陶艺村是建在原来规划和筹建的济南环保中心和伯尔文学馆原址上,所以很多国际友人和环保专家经常来这里参观,这些聋哑孩子也都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德国波恩议员格林贝格、巴西原环境部长、诺贝尔奖得主卢岑贝格、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官员富兰珂·莫尼卡、德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黄凤祝、德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布斯曼、德国著名画家雷勒·伯尔、著名环保作家帕特、德国基金会遗产委员会特别代表安娜·哈斯、美国专家帕特丽莎·梅以及阿曼、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的朋友都先后来到东方陶艺村进行访问和参观。山东大学美籍教授帕特丽莎·梅博士为了让孩子们锻炼身体,还专门向陶艺村捐赠了一套乒乓球台案。而且著名表演家蓝天野及文化部外联局有关领导等也陆续专程来到东方陶艺村与这些聋哑孩子进行交流,对他们创作的陶艺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争取将来成为优秀的陶艺家,为此,孩子们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5.jpg


       为了让这些孩子走出“东方陶艺村”,把他们的作品推向社会,1999年10月10日,在台湾陶艺家许以祺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乐陶苑画廊举办了《无声的旋律——东方陶艺村聋哑陶艺家作品展》。许以祺先生在展览前言《无声似有声》中写道:今年八月初才从欧洲参加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世界陶艺千禧大会》回来,就匆匆去了山东。在偶然机会里,遇到远宏,经他介绍我去参观了在济南东郊华山脚下的东方陶艺村。华山是在彩陶遗址大汶口与黑陶龙山文化遗址之间,中国陶瓷名镇淄博附近。有如此好的仰昭殷商文化的传统与近代制陶工艺的氛围,我一直对山东的陶艺发展寄以厚望,这也是我这次去山东的原因。但是能看到东方陶艺村实在是意外,也是欣喜。眼下这个村已在外闹得沸沸腾腾,颇具名声。而村里却是一个无声世界,因为在这里专心致力于陶艺研究和创作的是一群二十三、四岁从小失聪的聋哑人。1998年8月,当他们从学校毕业来到这里,在基金会的带领下,用心血汗水和双手共同建成了今天的东方陶艺村,现在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安装了拉坯机和窑炉,装修好了自己的展厅。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与表现方式,他们清楚自己的局限也有无比的发扬欲望。他们都承受坎坷的童年,也早已学会忍耐,努力与承担超过负荷的勇气,这都可从作品里看出来,这也是这次展出最珍贵的所在。他们并不需要我们的同情与鼓励甚至掌声,因为他们早已习惯寂寞与清静。他们清楚地知道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艺术创作,他们知道在这方面他们比我们更纯粹,更执着。聋哑陶艺家们曾用手语说出他们的心声:“我要用泥土的语言去呼唤人生,用窑炉的烈焰去锤炼我的思想,用双手去表达我的感情,用我创作的一件件无声的作品去记录我一生的价值。


1.jpg

孩子高兴的乘坐298次列车到北京参加他们的陶艺作品展


2.jpg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贺邯生与曾毅在开展前交流


3.jpg

在展览会上杨丽萍为观众签名


4.jpg

杨丽萍、许以祺与孩子们在展厅合影


5.jpg

曾毅、远宏与中央美院教授在展厅合影


       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中央工艺美院副院长杨永善、中国残联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贺邯生、乐陶苑(台湾)总经理许以祺及文化部外联局、中央工艺美院等部门的领导及北京各界人士一百余人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当杨丽萍听完“东方陶艺村”聋哑孩子的故事后很感动,她当即选了几件她喜欢的小陶艺作品,当场就付了三万元钱,表达了这位艺术家对这些弱势群体里的聋哑孩子乐善好施的大爱之心。她的善举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特别是我和这些聋哑孩子更是感激涕零,这可是破天荒收到的第一笔用孩子的创作成果换取的丰厚回报。


1.jpg


2.jpg


       中央工艺美院副院长杨永善先生看过展览后,在《陶艺家通讯》(1999年第5期)上撰文,发表了《无声的旋律》,文章中对六个孩子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在文章中写道:“东方陶艺村六位聋哑陶艺家的作品在北京乐陶苑艺廊展出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陶艺作品展览,在这里不仅使我们欣赏到年轻陶艺家的作品,同时通过这些作品使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心声。这个展览确实是一种有形的创造,无声的旋律。六位青年并不因为自己的失聪和失语而灰心。他们热爱生活,努力进取,通过陶艺创作寻求表现他们思想感情的方式,表现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理解,也表现他们内心世界乐观的情绪。看着他们在自己作品前面呈现的由衷的笑脸,似乎在向人们叙说着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以不懈的努力笑对人生的种种困难。人们常道:‘理想是心灵深处的太阳’。是这样的,他们是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不因生理上的障碍而沮丧,影响和人们的交流。他们通过陶艺作品来与人们对话,把心中对美的理解表达出来。凝结在各种形式的作品中,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关爱他们的人们。浏览六位青年陶艺家的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各自的风格特点不同,都在努力寻求适合自己表达的语言,认真投入地塑造,在造型形式美的探索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应该说,他们与同龄健全的人相比,毫无逊色之处,而更突出的是他们具有顽强奋发的精神。尽管他们从事陶艺的学习和创作的时间并不很长,表现技巧方面并不十分熟练,但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已经开始掌握土和火的性能,在生涩中透着纯真,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法进行着创造。马金涛以鱼为创作题材,在作品中表现了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于伟伟把拉坯成型和塑造结合,强调了作品造型的形式美感;孙刚则以夸张概括的手法,塑造出作品人物的生动、诙谐,富有漫画的风趣;永强的《土屋》系列,流露着乡情,充满生活气息;绵立的《三足》系列,把传统陶瓷造型的形式和现代陶艺理念结合在一起;朱士勇的作品表现生命力的顽强,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具有比较丰富的视觉效果。我的这篇短文不可能深入评论每件作品的高下与得失,但是我想说的是通过这个展览看到的是一种艺术上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一个聋哑人在默默无语中辛勤劳动着,领悟着泥土和火焰的灵性,体味着创造的乐趣,在克服各种困难中激励着自己跋涉前行。我想,在我们欣赏这些作品之余,冷静下来去思考,是会受到启示的。相信这几位青年陶艺家会以这个展览为新的起点,继续在陶艺创作实践中求索,在创意构思和表现技巧方面不断提高,用无声的旋律写出新的乐章。”


3.jpg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陶瓷大师杨永善在展厅与孩子在一起观看展览


4.jpg

杨永善教授接受山东电视台记者采访


5.jpg

山东电视台在陶艺村展厅拍摄专题片


6.jpg

东方陶艺村展厅展出的部分陶艺作品


7.jpg


8.jpg


        展览开幕后第二天,我和孩子们匆匆赶回到陶艺村。路上他们以默默无声的手语相互勉励表示:“继续加油,争取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回报社会”。从北京展览回来后,孩子们又恢复了正常的创作和生活,因为通过这次展览专家的评价和观众的反映,我和孩子们都有了底气,准备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再举办一次更大规模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走进陶艺村、走进这些孩子的心中。所以大家都铆足了劲,在远宏教授和刘文江老师的指导下继续进行创作。期间远宏教授还经常带领山东艺术学院陶瓷专业的师生来陶艺村实习,并与这些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共同创作和学习。


1.jpg

曾毅在陶艺展厅向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光林汇报陶艺村及聋哑孩子的情况


2.jpg

每个聋哑孩子过生日都会为他专门组织派对庆生,让孩子享受快乐人生。


3.jpg

山东美术出版社社长刘振清在陶艺村为《艺术设计》杂志拍摄孩子们的作品


4.jpg

中央电视台办公厅主任贡吉玖与山东电视台记者参观陶艺村后与陶艺村全体职工合影


5.jpg

曾毅陪同山东电视台台长曾昭明、山东省外宣办副主任杨学峰在陶艺村展厅参观


6.jpg

东方陶艺村村长张峰陪同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杨松林及济南市美协主席韦辛夷参观


       除了关注他们的创作之外,更多的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食堂伙食每天都变换花样,尽量让孩子们吃饱吃好,因为这些孩子大都是生活在农村家境都不太好,生活一直很艰苦,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关爱和温暖。每个孩子过生日我都会买蛋糕和啤酒,从市里赶过去,与孩子们一起派对庆生。每当“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响起,孩子们流下了热泪,生活在这样一个无声的大家庭中他们会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他们也都用手语和唯一能喊出的声音,叫我“爸爸”,这时我也早已是激动的热泪盈眶,掩目而泣了。


1.jpg

2000年4月29日曾毅陪同诺贝尔奖得主、巴西环境部长卢岑贝格在陶艺村参观


2.jpg

德国海乐·西亚泽代表团在陶艺村参观考察


3.jpg

文化部办公厅及外联局领导参观后在东方陶艺村门口留影


       因为基金会日常有大量的工作,再加上那几年我一直忙“孔子文化摄影展”在德国、意大利、巴西和阿根廷巡展,特别是为筹备“国际环保中心”和中德间的艺术活动,一直奔走在中德的旅途之中,陶艺村日常的事我几乎顾不上太多,都是由基金会办公室主任范晓梅和陶艺村“村长”张峰负责。因为有时借不到钱,不能按时交给卧东村土地的租金,个别村民经常到陶艺村起哄闹事,弄得孩子们胆战心惊的,每次都是范主任出面调解处理。有一次一些村民到孩子们的工作室闹事,还把我们在院子里种的菜都给拔掉铲坏了。范主任为了阻止他们,结果还被他们动手打伤了,报警后派出所来人才平息了这件事。当时我正在万里之外的巴西和阿根廷办孔子展,是我回来后才知道的。

       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很大,同时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不管是做环保中心还是陶艺村,尽管都是社会公益事业,但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无法坚持长久的,这时我想起了那位副省长的秘书给我说的:“环保是政府的事,你们干不了”,看来他说的是对的。虽然环保事关国家之大事,尽管“匹夫有责”的口号人人都在喊,但这毕竟只是一句口号,可真要做起来的时候,其实“匹夫”是很难能担起这个“责”的。

       2000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准备筹办大型陶艺展,因为我忙着青岛国际环保会,没有精力顾及展览的事,所以展览是由山东艺术学院的一位老师具体负责操办的,当时精选了四十多件体量比较大的精品,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陶艺展。展览结束后,今日美术馆展出的作品一直没有退回来,后来那位老师也联系不上了,我派人去北京要了几次展品一直都没有结果,最后也只能权当用这批价值不菲的陶艺作品抵了展览场地费了。这时我才悟到是上了别人当,被人算计了。没办法最后也只能对孩子们自嘲说:“这批作品被今日美术馆给免费收藏了”。

      俗话说的好:“吃亏是福”,这话也真灵验,这件事刚过去不久文化部领导来陶艺村参观考察,当即确定让我选60件孩子们的作品准备出国展出,同时编辑出版一本画册,所有资金由文化部承担,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福报,终于几年努力的心血没有白费。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文化部为在海外展览设计制作的画册


       在文化部外联局和驻外使馆的大力支持下,“来自无声世界的艺术陶艺展”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进行了展出,让这些孩子的作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展览在海外展出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为配合展览而编辑的《来自无声世界的艺术》画册序言中写道:“上承仰韶,下启殷商,大汶口的彩陶和龙山的黑陶,都是华夏古代文明的象征和标志。就在大汶口与龙山之间的济南华山脚下,有一个十分特殊的村落——东方陶艺村。在这里聚集着六位从小失聪的聋哑孩子,这些孩子从小就热爱生活,酷爱艺术。尽管在坎坷不平的路途中不时遇到各种风雨和磨难,但他们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用他们的智慧和真诚以惊人的毅力,用泥土和窑火,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了一个个有形有色的艺术世界!尽管这些孩子的作品无法与那些陶艺大师的作品相比,但我却从他们一件件的作品中看到一种与生命抗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原本就没有与常人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我们也就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和评价他们的作品,因为他们从小就失去了人的两大基本生存功能——听与说,也就是说失去了接受与表达的功能。他们用双手创造的一件件陶艺作品,是他们对生活、对艺术、对世界认识的最完美表达”。

       随着这几年与国外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各种美术、摄影展览越来越多,而且租用省美术馆或博物馆费用也很高,所以我想在市区自己建一个艺术馆或美术馆,因为那个年代济南市除了省美术馆和博物馆之外,几乎没有像样的文化艺术展览场馆。而且这些孩子经过几年的培养和学习,他们技艺都已非常娴熟,完全可以独立创作和自食其力。随着他们的年龄也越来越大,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再加上这40亩地每年十几万的租金,也是非常沉重的包袱,这几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促使我决定关闭陶艺村,并帮这些孩子联系安排工作,尽管恋恋不舍,但小鸟长大总是要飞走的,孩子们总要走属于自己的生活和陶艺之路。


1.jpg

2019年朱士勇参加建国七十周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陶艺作品展》


2.jpg

朱士勇的陶艺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荣获各种奖项


3.jpg

孙刚被收为天津“泥人张”彩塑第六代传承人,成为“泥人张”在外地唯一一名入师弟子


4.jpg

刘永强在自己的家乡菏泽牡丹区成立了自己的陶艺工作室,他的作品一直在市场上受到青睐。


5.jpg

2009年刘永强回济南参加了“PPA影像亚洲——国际职业摄影师大会”


       半年后陶艺村正式解散,孩子们有的留在济南、有的去了青岛、有的到了宜兴,还有的在自己家乡发展,他们凭着自己的技艺都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的作品也都慢慢的走上了市场。后来朱士勇的作品多次在国际和全国的陶艺展览中获奖,还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培训。孙刚被天津“泥人张”收为彩塑第六代传人,刘永强等几个人有的在陶艺公司当技师,有的在自己家乡自主经营,大家都继续在他们各自的陶艺之路上砥砺前行。

       这几年我一直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再为他们做一次展览,把他们过去在陶艺村创作的作品和现在创作的作品做一个对比展,让他们讲讲当年陶艺村和他们每个人现在的故事。这些年我和孩子们都在“东方陶艺一家人”微信群里,大家经常互通信息,特别是每当父亲节或过年时,孩子们都会给我发一些祝福和慰问的话语,平时他们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我也都是尽力去帮他们解决一些生活或工作中的问题。当然现在他们都已经不是孩子了,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留在我记忆里的却永远是九十年代那些活泼可爱的聋哑孩子,特别是那些年发生在“东方陶艺村”那片土地上的难以忘却的经历,还有那些聋哑孩子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6.jpg


7.jpg

曾毅陪同德国海乐·西亚泽公司董事长一行在东方陶艺村进行现场考察


8.jpg

陶艺村解散后,将租赁的40亩地退还给卧东村,由历城区和华山镇政府与德国海乐公司重新签定了转让协议,并在这里建立了德国海乐公司。


      陶艺村解散后,我通过朋友引进了德国一家海乐公司独资企业,海乐公司是一个始建于1905年的德国著名的老牌辛香料公司。通过办理完各种土地转让手续之后他,他们在这个生存了仅五年的“东方陶艺村”的土地上,重新建起了华山镇第一家外国独资企业——德国海乐·西亚泽食品有限公司,并成了海乐公司亚洲最大的生产基地。


9.jpg

昔日的“济南环保中心”和“东方陶艺村”旧址已建成了风景如画华山公园风景区 (马卫国摄)


       后来因为济南规划,这里要建“华山公园”风景区,这家公司也迁到了临港开发区。昔日的“东方陶艺村”如今已建成了一个风景十分优美的华山风景区。这比我当年梦想在这片土地上建济南“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与人类环境保护中心”应当更具历史、更接地气、更有诗意,因为它重新恢复了“鹊华秋色图”胜景和“齐烟九点”的历史风貌。

        行者无疆,我只能重新背起掛满浮尘与负累的行囊,伴随着“诗与远方”继续上路远行……


相关链接

热点资讯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