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 NEWS

改革开放40年——曾毅作品一曲思乡

  • 更新:2017-08-19
  • 来源:
  • 编辑:scope

已年届七旬的曾毅代表了那个时代摄影家的一种典型,一手组织工作,一手研习影艺。他以摄影组织工作闻名,遇有同龄人和晚辈们的聚会,谈起历年在山东举办并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不少摄影活动,曾毅的名字绝对绕不过去,桩桩件件都与他有关联,扶持青年、引介名家、打通内外,或主导或推手或幕后,在组织工作赢得各方赞誉的同时,他不辍摄影,虽自称“业余”,却执着于沧桑正道,以显现着力度与温度的诸多佳作留名。



一位让您印象深刻的拍摄对象


1982年,我在山东淄博峨庄的东东峪村拍摄时,认识了一位农民,他的名字叫朱永连。1982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集体经济正在向包产到户过渡。这个村地处山区耕地很少,农民大都以种植果树和手工编织为主。当时朱永连一家很穷,上有父母,下有两个女儿,还有一个残疾的哥哥。



1982年春节过后,我来到他家拍摄时,他正在编筐。当时他站起来和我打招呼,我让他和平常一样,他的小女儿翠翠手里拿着半导体收音机跑过来依偎在他身旁,让爸爸听豫剧《朝阳沟》。这时他家的小黄狗也跑过来凑热闹,跑到父女之间卧下,简直就像安排好的一个电影镜头,我赶忙按下了快门。因为我用的是尼康FM2手动过卷,只拍了两张,小狗便起身走了。就这样,《条条致富路》完成了。


这幅作品在1985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日本)摄影竞赛“亚洲文化中心奖”,之后又陆续在国内一些展赛中展出获奖,全国各地很多摄影人都纷纷到峨庄去采风。由此,峨庄渐渐声名鹊起,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如今峨庄已经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摄影和美术创作基地及旅游景区,整个峨庄和周围的村子都富起来了。


20年之后,2002年,山东画报记者谷永威要为我拍一组专题,我再次回到了峨庄。东东峪村到处都是新瓦房,柏油马路通到村里,我已找不到当年的一点影子了,费了很大劲才在村外的集市上找到朱永连。又过了10年,朱永连全家都已经搬到城里去住了。我在城里的一个高档小区,找到了他的小女儿翠翠家。现在翠翠已是青岛一家旅行社的导游,同时自己还经营着一家名牌服装店。朱永连也在一家大企业当保安。翠翠的儿子在一家重点小学上学。36年来,峨庄和朱永连一家充分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


最满意或影响力最大的作品


几十年来,《条条致富路》随着我的个展在意大利、比利时、德国、日本、美国、马耳他、阿尔巴尼亚等国展出,用这张照片做的海报贴到了巡展城市的大街小巷、博物馆和美术馆里。所以,这应当是在我摄影初期最满意和影响力最大的一幅作品。但是正如普雷基说的,刘易斯·海因影响了我的摄影人生,我的镜头几十年来一直聚焦在中国贫穷乡村里的那些老人、孩子以及弱势群体身上。2007年至今,我一直关注着沂蒙山老区夏庄镇的400多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布尔什维克,他们有的是支前模范、妇救会长,有的是民兵、儿童团团员,还有的是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老兵,这是我十年来一直在坚持拍摄中的《本色——沂蒙红色群落影像档案》专题项目。其中《芸芸众生》这幅作品就是2007年当地召开党员大会时拍摄的,这是我最满意,也是最能代表我摄影人生追求和体现人生价值的一幅作品。


最认可的他人评价


他人对我的评价中,比较认可的有朱宪民、胡武功和普雷基。

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摄影家朱宪民在接受CCTV采访时说:“曾毅一面策划组织重大的摄影活动,一面勤奋创作,他的作品有很大影响,在中国摄影史上是有贡献、有记录的……”。当然这是朱公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摄影家、理论家胡武功在一次研讨会上说:“曾毅从不说硬话,也从不做软事”。


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策展人普雷基在《故土》序言中的评价:“在他策划的所有活动的舞台上从来都找不到他的影子,我的印象中,他总是在台下或幕后忙前跑后,累得满头大汗。谦谦君子不计功名,这是我和许多与他相识的朋友的一致看法……曾毅曾给我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他人生恪守的信条。曾毅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艺术家,我相信他过去是这样一直走来,今后也会这样一路远去”。


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总结


我学摄影是自幼受父亲的影响,他是一位教师,又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我从小就耳濡目染看他拍照和冲洗照片。1964年我15岁离家求学时,父亲送我两套书,一套是《论语》和《大学》,一套是吴印咸编著的北京电影学院教科书《摄影艺术表现方法》(上下册)。他叮嘱我要读好用好这两套书。当时年幼并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直到后来才渐渐懂得了他的用意:一是让我学会做人,按照孔子儒家思想修身、齐家、立业;二是让我学种本事,掌握了吴印咸老师的摄影艺术表现方法,就等于进修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大学课程。50多年来,这两套书一直保存在我身边,而且一直不敢懈怠,始终遵循着这条漫长的人生之路,以勤苦为舟一路走来。


1979年我在山东省美术馆工作时,曾参与了美国摄影大师刘易斯·海因摄影展的组织和接展工作,他的作品深深震撼了我,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的摄影。


1980年至2006年,我在摄影家协会做组织工作;2006年至2018年在大学当老师和美术馆馆长,所以我并不是一位职业摄影师,而只是个业余爱好者或者说发烧友,我日常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做组织和策展工作。自1986年我策划和策展了“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以来,又先后组织策划了“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评选”“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丝路国家摄影组织国际合作峰会”“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活动及《薇薇安·迈尔摄影作品展》《优素福·卡什典藏作品展》《詹姆斯·纳切威原作展》《寇德卡原作展》《张照堂摄影作品展》《郎静山典藏作品展》等摄影大师的展览,并主持组织了“墨子小孔成像国际研讨会”“薇薇安·迈尔的瞬间——中美专家论坛”等多项学术活动。


可以说我从影50年来,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而不是在创作。所以,我的职业生涯应当一半是摄影一半是策展或一半是工作,用数字表示就是:1+1=1。


作品的主要线索是什么


用普雷基的话说:曾毅作为一个有良知、有爱心的摄影家,多年来一直在牵挂、思念、追忆着镜头中的那些老人和孩子,并已渐渐成为他的一种乡愁。曾毅一直在试图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关心、关爱他们,并盼望尽早地能改变他们困苦多舛的命运。曾毅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记录,实际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我相信不久,曾毅拍摄的这些影像,就会像海因当年拍摄的童工一样,很快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历史记忆。


摄影改变了什么


摄影改变了我的人生,摄影成就了我的人生,摄影总结了我的人生。


新时代的关注点


在当下“全民摄影”时代,人人都有机会或有可能成为摄影家,纵观全国各地的摄影比赛和摄影节展活动此起彼伏,数不胜数。相对之下,影像垃圾泛滥,摄影圈人文精神缺失,摄影人人心浮躁,如何面对这种现状,如何坚守自己的初心和梦想,不被乱象所惑,正是考验一个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摄影师的最好时期,这也就是我最关注的。


给年轻同行的建议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从实践中走过来的,大多数人都没有上过大学,更没有系统地接受过高等艺术理论和摄影专业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发展。


现在年轻的摄影人欣逢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极好时机,不但要进行摄影实践,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有了实践和理论两把利剑,就像是给年轻人添了两翼,他们会飞得更高、更远、更久!


用过的相机


自1968年至今,我用过的相机依次是海鸥203、海鸥4B、海鸥4A、尼康FM2、尼康AF、尼康D200、尼康D700、尼康D800、尼康D850等。


曾毅作品

微信图片_20200415200326.png

相关链接

热点资讯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