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中国):山村纪事
山村纪事
——岔河村影像日志
2010年的春天,本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然而,受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一场百年未遇的、历史罕见的大旱,席卷了中国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西南5省区。据中国民政部统计,截至3月23日,旱灾至使受灾人口达到了6130.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人民币。
岔河村位于云南会泽县马路乡硝厂河与牛栏江的交汇处,以牛栏江一江之隔为贵州省,与硝厂河一江之隔为会泽县火红乡。由于地处海拔1800米的半山坡,严重的石漠化,使得整个村子没有一处水源,日常生产、生活用水完全赖以每年雨季收集雨水蓄积的小水窖。虽有牛栏江和硝厂河从山涧中流过,但村民们只能望水兴叹。2009年7月以来,岔河村出现了严重的秋、冬、春三季连旱天气,降雨量仅294.3毫米。至2010年2月初,全村41户赖以生存的小水窖所蓄积的水全部用完,村民们只好每天经过悬崖峭壁下到2公里以下的牛栏江中去背水,群众饮水极度困难。由于缺水,很多人家不得不贱卖了自家的牲畜,以求渡过难关。
在岔河村,持续的干旱给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人们除每天要到山下的牛栏江背两趟水外,其他的事就是挖水窖,耐心地等待老天下雨了。节令一天天过去,老天仍未下雨,人们尽管领到了玉米种籽,但根本不敢播种,这也是令人很揪心的事。
5月24日,岔河村在持续8个月的干旱后,终于迎来了第一场雨,村民们抓紧时节,种下了玉米种籽。
6月18日,云南省气象台播报,全省除部分地区外,已有2/3的区域进入了雨季。随着雨季的到来,村民的生活又燃起了新的希望。从他们的眼神中,你能品味着他们的想往;从他们的劳作中,你能品味着他们的坚毅,岔河村的村民也和千千万万依赖土地生存的中国农民一样,尽管遇到天灾,但与土地唇齿相依的那种恋情,依旧如故。
在全球变暖,环境、生态不容乐观的今天,反复无常的气候变化,已越来越让人揪心,也不知什么时候,又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气候问题。我只能默默祈祷,但愿岔河村的村民能渡过这个不平静的时光,迎接春华秋实的到来。
策展人:曾毅
石 明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昆明摄影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总策展人,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
自2009年起,曾在连州、平遥、景洪、大理、保山、昆明、北京、遵义、沈阳、西安、天水等地举办群展;2005年至今,曾在景洪、大理、三门峡、蒙自、郎德、凤凰、平遥、济南、沈阳、西安、连州和韩国仁川、东江等地举办的摄影展会上策展;曾获多个摄影和艺术创作类别项目的各类奖项。
1999年出版有《人与自然——石明摄影作品集》,2013年出版有《生活在湄公河》。
有多幅作品被中央档案馆、大理摄影博物馆、保山市博物馆、昆明市文化馆展览中心收藏。
2010年4月27日/持续的旱情,导致村民饮水困难,每天村民都要来回走3个多小时,下到海拔1800米以下的牛栏江边的泉眼取水。
2010年4月27日/村民姚炳红(29岁)站在背水回家路上的山岗上,他脚下岔河下村廖顺军家的山墙,由于大旱无雨,夯土墙(干打垒)已疏松垮了。
2010年4月28日/村民姚聪英(68岁)和自己的小孙子王勇勇(8岁)在一起。
2010年4月28日/村民贾桥科(30岁)和他的妻子陈金花(22岁)在一起。
2010年8月14日/一副犁铧,一个背架,成了姚成娥(6岁)的荡秋千的支撑点。
2010年8月14日/村民在乡里和社会各方的帮助下,全村修建了近80个水窖,岔河中村小山头的水窖就有10几个。
2010年4月27日/村民廖关林(56岁)一家正在忙着砌水窖。
2010年6月1日/村民小组长代小普(45岁)一家,从左至右,小儿子代双林、女儿代双勤(10岁、双胞胎),未过门的儿媳王权琴(18岁),大儿子代友友(21岁),妻子贾俭得(45岁)。
2010年4月27日/岔河村在大旱8个月后,终于迎来了第一场雨,村民廖关平(34岁)、姚杰英(33岁)夫妻俩正忙着点种包谷。
2010年8月14日/在村民即将收获的玉米地里,村民代小美(52岁),用他吹奏的一曲唢呐调,叙述了百年一遇的大旱,给岔河村带来的不平静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