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人旅拍大賽評委 | 曾毅:期待看到更多有思想性、震撼力、感染力的攝影作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句話是我人生的座右銘,它一直在影響著我的人生。
——曾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出自《論語·第八章·泰伯篇》,出生於山東濟南的曾毅,因為父親的言傳身教,從小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自1989年開始,他開始策劃《中國孔子文化攝影展》,陸續在美國、韓國、德國、義大利、阿根廷、巴西等國進行了連續十年的巡展,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個角落。
曾毅編輯出版的《大哉孔子》被外交部作為重要禮品送給多個國家的元首和大使。他長期策劃組織大型藝術展覽及重要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由他策展和主持的“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首屆全國十大青年攝影家評選”、“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第五屆世界攝影大會”等重大活動,在國內外均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曾毅不僅是傑出的策展人,更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家。幾十年來,他的鏡頭一直關注著中國貧困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他的攝影作品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獎”、“韓國正修國際美術大展攝影特別獎”及全國金銀銅獎等多種獎項。
作為第三屆全球華人旅拍大賽的五月月賽評委,曾毅受旅拍網邀約,暢談了他對什麼是好的攝影作品的看法,講述了他的攝影人生。
以下為採訪實錄
旅拍網: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文/風光/紀實攝影師?
曾毅:我把人文和紀實歸為一類,攝影師應當是一個真實的記錄者,他本身對社會和人文要有一定瞭解,能客觀地反映和記錄被拍攝對象,這個真實性是最重要的。例如美國攝影師薇薇安·邁爾拍攝了十幾萬張底片,她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還有美國著名紀實攝影大師路易斯·海因,他真實記錄反映了當年美國濫用童工的現象,拍攝了大量的童工的生活和工作的場景,從而促使美國政府出臺了一個兒童權益保護法。
紀實攝影不單是為了別人欣賞,更多的是它應該推動社會的發展。它的拍攝對象,使得這個社會和觀眾更多地瞭解他們的生存狀態和事件發生的情景,這是一個紀實攝影師應該具備的素質,就是忠實於事實。荷賽紀實類的作品,很多記者在一線拍攝記錄的瞬間,能喚起人們對戰爭、災難的意識和對和平的呼喚,這是一個攝影家、紀實記者應當恪守的底線——真實和客觀的記錄。
風光攝影就不一樣了,他屬於藝術層面,作者可以選擇不同時間、光線、細節、角度去拍攝,還可以後期進行加工,這是允許的。風光攝影是一種美的享受,這和人文紀實類的攝影是大不一樣的。
旅拍網:作為評委,您在給各類攝影作品打分的時候,更側重哪些方面?
曾毅:從紀實作品來講,首先要看攝影師拍攝的對象,所反映的主題是不是重大事件的記錄,同時看作品的思想內涵,這和一部文學作品、一部電影作品一樣,需要對觀者帶來更多的思考,同時通過作品引起人們對主題思想性的深入反思和認識,我認為思想性、震撼力、感染力是最重要的。當然,同時還要看瞬間的抓取是不是最典型的瞬間,再就是運用的手法、角度、光線、色彩等技術層面的選擇,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都是成就一幅好的作品的重要元素。
旅拍網:對於第三屆全球華人旅拍大賽有什麼期待?希望看到什麼樣的作品?
曾毅:這個活動本身是一項非常有影響、有重要意義的國際性賽事,華人分佈在世界各個角落,中國愛好攝影的隊伍是非常龐大的。希望這次大賽來稿有更多的國家、更多的華人華僑、更多的中國人參與進來,比賽獲獎和入選我認為不是最終目的,最重要的是通過這次比賽,能夠讓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以攝影的方式傳達彼此的友誼,加強聯繫,展現各自的生活狀態,分享大家所看到的世界和經歷的事情,我認為這是很重要和有意義的一件事。
對作品來講,我希望更多有思想性、震撼力、感染力的好作品能夠出現,再有就是聚集更多更好的優秀華人華僑攝影師。大賽推出作品是一方面,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推出人,推出新人。每一屆都推出攝影新秀,特別是年輕人,我認為是重要的,我們不是為了評獎而評獎,而是通過評獎的方式更好地激勵攝影師、愛好者積極地參與進來,這應該是比賽的基本宗旨。
這次大賽設置了手機、無人機的類別,我認為非常重要,隨著數碼的發展和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都用手機去拍了,所以設置手機組很必要。無人機也是攝影領域的新軍,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環境。我認為設置不同分類非常好,能進一步地擴大參與的人群範圍。
旅拍網:如何定位自己的作品,有無階段之分?從早期、中期到現在,作品從題材、經驗到感悟上,發生了哪些變化?
曾毅:我從事專業攝影是從1969年開始的,我的人生有幾個階段。1969-1979年,我一直在山東偏遠縣城裏工作,先在照相館後來在文化館。到了1979年,我就調到了濟南,在美術館和攝影家協會。到了2006年,調到大學去教攝影,擔任美術館的館長,組織展覽策劃和活動。
從作品來看,我最早在縣照相館跟著老師傅去鄉下給農民拍全家福、訂婚照、百日相,在將近十年的經歷中,我對農村和廣大農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一直在關注著農民的生存狀態、生活環境和精神面貌。這始終是我所表現表達的主題。到了1979年,我調到了美術館,那時候正好舉辦了路易斯·海因的攝影展,在這之前我拍的都是風花雪月等藝術類的創作,大多是擺拍。看了路易斯·海因的展覽作品,對我的影響相當大,他的作品中看不到教科書中學的構圖、光線等,他就是很自然很客觀地表現童工的生存狀態和工作環境,我當時就想原來攝影是這樣拍的,而不是像繪畫那樣,追求的是完美和細膩,並不是那樣。他們那種紀實的手段,客觀地展現給觀眾,喚起大家對童工的同情,促使政府出臺了禁止使用童工的保護法。攝影不只是藝術創作,攝影可以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
海因的攝影作品徹底改變了我拍照的方向,影響了我大半生的攝影方向,所以我的鏡頭幾十年來一直在農村,在貧窮的山區、鄉下,那些老人和孩子,他們的生存狀態都不是太好,隨著中國的發展,環境和生存狀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其實貧窮是每個國家都會經歷的階段,包括美國、歐洲很多發達的國家,在它們社會發展過程中,都會有這麼一個歷史階段。當我回過頭來看的時候,這些都成為了塵封的歷史,都成為了過去。我把這些記錄和保留了下來,把這些留給我們的後人,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祖輩曾經有這樣的生活經歷和生存環境的過程。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好日子是奮鬥出來的。
旅拍網:近些年還在去農村拍攝嗎?中國的農村,您走過哪些地方?
曾毅:我去的農村主要是山東、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外省相對來說去的不多,山東多一些。前些年我去大涼山拍了一組彝族大涼山的父老鄉親的照片,當時他們的生存環境比較差,現在幾年過去了,他們的生活又發生了很大變化,因為我和他們一直保持聯繫,他們也拍了一些照片給我。現在有的村莊搬遷了,有的建了新房,也建了新的學校,變化非常大,這和國家消滅貧困的政策有關。但這些影像留下來了,可以警示人們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通過政府的扶持和奮鬥得來的。
《條條致富路》曾毅 攝
因為工作太忙,這些年在國內拍的少了一些,我也特別期望再到過去曾經拍攝過的地方看看,我當年拍攝的孩子現在都長大了,我這個願望也想盡早的實現。我有一幅作品叫《條條致富路》,是1982年在淄博的農村拍攝的,反映當時農民生產工作的環境,後來我不斷地去他家,他家生活變化非常大,我作品中拍攝的小女孩現在成為了青島一家旅行社的導遊,英語說的非常好,她的孩子也已經上了小學,而且她們家已經搬到城裏,住在了高檔社區,三室一廳的房子。他們這一家的生活變化可以看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農村的巨變。這幅照片已經被很多國家博物館收藏,其中美國老總統吉米·卡特收藏了這幅作品,還專門給我寫信表示了感謝。所以說我感覺藝術照片的作用不只是觀賞,更重要的是它有後期傳播的作用,它的資訊量非常大,通過照片能產生很多的影響。
旅拍網:您曾提到過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您的影響比較深,攝影作品中有否融入了儒家思想,主要是如何體現的?
曾毅:我父親是個老師,我印象很深的是,文革初期,我父親和我說,現在中國不知道為什麼要打倒孔子,他說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們當老師的都把他奉為祖宗和神明,他的很多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父親對這個事很不理解,我剛剛提到在我畢業的時候,父親除了送了我吳印鹹寫的《攝影藝術表現方法》,還有他保存多年的《論語》和《中庸》,那是清朝晚期出版的,線裝的老木版,當時我看不懂,但是父親說讓我一定保存好,像是一個傳家寶一樣。這套書我一直保存著,現在從各方面看都非常珍貴,很難得。《論語》裏曾子有一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句話是我人生的座右銘,一直在影響著我的人生,所以我的微信號叫行者無疆,就是一直在路上。因此,想做攝影師,就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傾注在這個事業上。另外,我自己的名字原來也不叫曾毅,在文革後期,我把名字從曾繁榮改成了曾毅,就是取自“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毅字。
1990年組織攝影家深入曲阜等地創作拍攝三孔。
1990年組織策劃的《中國孔孟文化攝影展》在山東省美術館舉辦。
儒家文化對我的影響集中表現是在我到了濟南之後,1989年我就策劃了《中國孔孟文化攝影展》,這個展覽是1989年開始搞的,從徵稿到組織攝影師拍照,拍了一年的時間,十幾萬張照片。這個展覽從1992年陸續在美國、韓國、德國、義大利、阿根廷、巴西等國先後十年的時間進行巡展,展覽後我出版了一本《大哉孔子》的畫冊,這本畫冊後來被外交部作為重要的禮品送給各個國家的元首和大使。那時候在韓國舉辦展覽的時候,中韓還沒有建交,我是通過民間力量做的展覽。後來國家在世界各國建了孔子學院,當然,那是15年之後的事了。我把孔子文化推廣到歐洲、美洲、亞洲多地進行巡迴展出,當時也是為了更好地弘揚民族文化,宣傳孔子文化,這也是我父親對我的影響,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1993年《孔子文化大展》在漢城成均館舉辦。
1993年《孔子文化大展》在漢城成均館舉辦。
通過這個活動我才瞭解到孔子的偉大和他的影響力。上世紀八十年代辦孔子的展覽很多人是不理解的,因為那時候對孔子是打倒的,是否定他的,有一定政治風險。後來我看到有一個消息,1985年在巴黎世界諾貝爾獎得主有一個集會,集會後有一個宣言,其中是這樣說的:“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到2500年前,從孔夫子那裏去尋找智慧。”這句話說的太經典了,諾貝爾獎得主都是最智慧者,這些人能這樣認識孔子,說明孔子影響之大。這也更堅定了我做這個展覽的信念,儘管當時有很多困難,我是以民間組織的身份在做的,而不是政府支持的。當時邀集了一些攝影界的朋友,大家風餐露宿,前前後後拍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這些作品大部分是紀錄孔府、孔廟、孔林,並對孔子歷史進行記載,包括《孔子聖跡圖》《論語》,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人物,從歷史上看出儒家思想發展的脈絡,它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是巨大的。
《我們的課》曾毅 攝
當時還沒有往那麼高的高度想,現在看中國政府在世界各地設立孔子學院,宣傳孔子,那不就是為了推崇孔子思想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嗎?但那個時候,我是八九十年代就開始做了,展覽在各地都很受歡迎。在意大利舉辦展覽的同時,和那不勒斯東方大學聯合搞了一場東西方文化對話,那時候做這種對話是很少的。當時在論壇上,我的一個主旨演講就是“有教無類”,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不管窮人、富人都要受到同等的教育,這是孔子非常偉大的思想,所以說後來我拍了好多孩子上學的照片,其中一幅是《我們的課》,還有很多關於孩子的照片,我感覺這些都是孔子思想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了我的作品當中。
旅拍網:您策劃了很多重要的展覽,請談談策展最難的一次和最有成就感的一次?
曾毅:我策劃的活動每一次都比較難,但都比較有成就感,我舉例說一下。
1986年我策劃主辦的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這次活動在攝影史上是被公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當時受八五思潮的影響,中國的文化界都是萬馬齊喑,不是太自由開放。86年的活動,從中走出了一大批中國當代仍然活躍在一線的攝影師,包括於海波、解海龍等一大批青年攝影家,可以說在攝影界提起國際和平年,幾乎沒有人不知道。
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
在當時,沒有搞過那麼大的活動,我找了中國攝影師協會、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攝影協會,讓他們參與作為主辦單位。這裏面最難的就是資金問題,政府沒有經費,但是政府很支持,省委書記薑春雲親自主持新聞發佈會併發言,我一個一個拉贊助,最後活動很成功,影響非常大,中央電視臺當時拍了16分鐘的專題片在電視臺上反復播出。後來我們出了畫冊,出來的這批攝影師在各地還是非常活躍有影響力的,更重要的是,當年他們的作品即便現在拿出來看也不落後,青年人的思想,超前的意識,所表現的內容,人們對環保、對社會不同風氣的批判,在那個歷史條件下是非常難得的。
1992年的時候,我策劃了全國十大青年攝影家評選活動,是中國攝影家協會和山東東方國際攝影藝術基金會聯合主辦的。去年在中國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上又搞了一次回顧展,在北京又做了一次展覽,我們把十位獲獎的攝影師又請回來,專門開了一次座談會。後來他們又在中國美術館做了一次展覽,把他們的作品捐贈給中國美術館,也是影響很大的一次活動。現在正在編輯一本圖書,還沒有完成,爭取今年年底出版。
以上是我在攝影界,在國內比較有影響的兩次活動。除了攝影之外,我也組織了一些與攝影無關的活動,還有很多,我就簡單舉這麼兩個例子吧。
旅拍網:關於鼓勵年輕人的攝影活動,提攜他們成長的重要性方面,請簡短談下這方面的思考。
曾毅:我是1986年成為山東省青年攝影家協會主席,我是從青年走過來的。當時國際和平年就是山東省青年攝影家協會、中國攝影家協會和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的,當然,具體操作都是我來做的。我認為不管是哪個行業,青年都是需要被關注、扶持和幫助的一個群體,因為他們象徵著未來,象徵著一個事業的發展、方向和前景。老人有的已經功成名就,他們有各自的基礎。我們給青年更大的平臺,更大的發展空間,才能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
世界攝影大會期間,我成立了絲路國家攝影組織國際聯盟,聯盟成立之後,第一個活動就是絲路國家青少年國際攝影競賽,去年我們搞了第一屆,得到了文化部(現在為文化和旅遊部)的大力支持,今年已經開始第二屆了,今年教育部正式把我們的比賽列為中小學進校園唯一一個攝影類的比賽活動,允許中小學直接參加的,現在各省都在設立分賽區。第一屆我們收到了來自52個國家6萬多學生參賽者的投稿作品,約16萬張照片,雖然大部分人的作品不能入選和獲獎,但通過參賽這種形式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一帶一路的種子,從青少年一代,就讓他們通過鏡頭和眼睛去觀察社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這樣慢慢地讓他們產生興趣,將來能從事攝影創作,成就更多青年攝影師。今年我們第二屆活動已經開始了,到7月10日截稿。攝影和美術還不一樣,美術有專門的院校,而攝影類的院校很少,學習攝影的機會與美術相比,是沒法比的。所以我們想更多地創造一些機會和平臺,讓青年攝影愛好者有機會在平臺上展示、交流和提升,我認為這對整個攝影事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旅拍網:接下來絲路國家攝影組織還有哪些計畫?
曾毅:第一屆絲路國家青少年國際攝影競賽的獲獎作品,我們正在國內外巡迴展出,剛剛在山東做了一次展覽,今年3月我們又去了斯里蘭卡做了巡展。7月份我要帶團隊去澳大利亞做展覽,而且陸續在好多國家都在巡迴展出。通過巡展我們讓更多攝影愛好者參與到活動中來。
我們還搞研學活動,組織獲獎作者到一些國家去研學和交流,現在這個工作我們正在做。展覽活動得到了國家的支持,已經被列為國家藝術基金扶持專案,在各地展出都是以國家藝術基金的扶持專案在巡展的。
此外,小型的交流活動也有很多。去年絲路國家攝影組織國際聯盟專門組織了十幾個中國的攝影家,沿著海上絲路從孟加拉、緬甸、印度,一直到埃及、義大利,一個月的時間。陸路就是到中亞、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坦、俄羅斯、土耳其,這是分兩路。今年我們準備繼續徵稿,在全世界範圍內,主要徵集一帶一路沿線的攝影師拍攝的作品,做一個展覽。
我剛剛從義大利回來,在意大利搞了一個《我們的絲路》展覽,這個展被列入文化部的專案了,被世界各國使館和文化中心訂制,在韓國、義大利、馬爾他、英國都在做。4月份我去馬爾他絲綢博物館做展覽,因為馬爾他是絲路重鎮,歷史悠久,現在還保留著當年規模絲綢生產的設備,設備是達芬奇設計的,現在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了。我們不僅在博物館做了展覽,還召開論壇,使活動不斷地深化,在各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們山東有一個周村,也屬於絲綢之路,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他們邀請馬爾他的市長來周村訪問,我們帶著周村回訪做展覽交流,同時我們訪問了義大利一個最大的絲綢之城——科莫,科莫省的省長與我們會談,明年正值中國和義大利建交50周年,我們達成意向,將會舉辦更多的展覽和組織更多的活動。
執著、仁愛、平和,曾毅是一個責任感特別強的人,正如他的座右銘“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樣,為了理想,他一直在奮鬥的路上。
採訪並撰文:張寧
以下為曾毅攝影作品。圖片由曾毅本人提供,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取景》 1979年
《海上風雲》1979年
《海鷗飛來農家樂》1982年
《當年七仙女》1983年
《老屋》1983年
《祖母一生》1985年
《賣糖葫蘆》1991年
《老街的孩子》2005年
《傳人的煩惱》2005年
《守望》2005年
《母殤》2007年
《老兵》2007年
《滄桑歲月》2008年
《黃昏後》2008年
《過年》2015年
《瑞雪》2015年
《一家人》2015年
《母親》2016年
絲路掠影 2018年
絲路掠影 2018年
絲路掠影 2018年
絲路掠影 2018年
絲路掠影 2018年
絲路掠影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