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影像春秋(一)
曾毅:一位来自中国的摄影家
罗伯特·普雷基(美国)
曾毅既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家,又是一位杰出的策展人,他对艺术的贡献和策展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摄影作品是令人震撼和感动的。作为生活在中国的知名摄影家和策展人,他获得了中国国务院的最高荣誉,他的成就被摄影界所认可。正如朱宪民先生所说:“他一面策划组织重大的摄影活动,一面勤奋创作,他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他在中国摄影史上是有贡献、有记录的……”。然而这位“济南人” 在生活中却是一个十分低调、十分谦和的人,在他策划的所有活动的舞台上,从来都找不到他的身影, 我的印象他总是在台下或幕后忙前跑后,累的满头大汗。谦谦君子,不计功名,这是我和许多与他相识的朋友的一致看法。
作为一名摄影家,曾毅紧跟着他心目中的大师路易斯•海因的脚步。几十年来他在他的家乡和偏远的乡村拍摄了大量表现贫苦百姓生活和他们生存状态的照片。他镜头中的那些父老乡亲和布衣百姓,仁爱、善良、忠厚、淳朴,一生都在守护着自己的家园。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他们都倾力供子女儿孙们离开故土,去城里读书、打工或出国留学。自己却守护着那片黄天厚土,一直居守在那片破瓦陋舍之中,与命运抗争, 与生存相伴,始终保持着那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本色和坚毅达观的民族精神。这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无法避免的历史现象和必然过程,包括西方所有国家在内。
曾毅作为一个有良知、有爱心的摄影家,多年来他一直在牵挂、思念、追忆着镜头中的那些老人和孩子,并已渐渐成为他的一种乡愁。曾毅一直在试图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关心、关爱他们,并盼望能尽早的改变他们困苦多舛的命运。曾毅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记录,实际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习近平主政以来,多次提出要让全中国人民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的社会发展目标。我相信不久之后, 曾毅拍摄的这些影像,就会像海因当年拍摄的童工一样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历史记忆。
“摄影充其量是一个很小的声音,但有时候,一张照片或一组照片,却能引发我们的责任意识。”尤金•史密斯,这位美国《生活》和《新闻周刊》 杂志的著名纪实摄影大师和“图片实录”的发明者这样说过。的确,这是一个很小的声音,但曾毅经常听到,而且发挥和运用得如此娴熟,在他漫长而又富有创造性的职业生涯和丰富的个人生活之中。
曾毅曾给我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是他人生恪守的信条。曾毅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艺术家,我相信他过去是这样一路走来,今后也会这样一路远去……
《八仙过海》 曾毅摄(1979年)
曾毅摄影艺术作品世界巡展海报
曾毅:1979年2月,为迎接建国30周年《首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山东省影展办公室(当时省摄影家协会还未恢复)成立摄影创作小组,赴淄博、威海、青岛等地深入生活组织创作。山东省摄影展办公室(山东省美术馆所属)的华铁林是组长,成员有荆强(当时是莱芜下乡知青)、张敦林(淄博工人文化宫摄影员)和我(单县文化馆摄影员)。《八仙过海》是我在淄博美术陶瓷厂拍摄的。当时我组织了画陶盘的八位姑娘,围在一起描绘陶盘图案,我爬到梁头上用海鸥4A相机俯拍。这幅作品1979年入选了首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并获得了山东影展一等奖。在全国展出后,人民日报发表了韩子善老师写的《摄影艺术的春消息》评论文章,文章中写到:“这届影展使人们感到耳目一新,作品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是一个特点。作者们都在探索用尽可能丰富的摄影艺术手段来塑造形象,表现作品的主题。例如采用俯视法拍摄的作品《八仙过海》在表现形式上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受到观众的赞赏”。
山东省摄影创作小组在大渔岛进行创作(自左至右为:荆强、曾毅、华铁林、张敦林)
《战海浪》曾毅摄(1979年)
《搏斗》曾毅摄(1979年)
1981年作为山东代表在北京参加了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创作座谈会,并见到了前马格南图片社主席、纽约国际摄影中心主席卡帕先生。
《取景》 曾毅摄(1981年)
《海鸥飞来农家乐》曾毅摄(1982年)
曾毅:1982年的腊月二十三日,我带着济南的一个青年摄影创作小组,坐上绿皮火车到胶东深入生活,当时我们这个小组有郑立强、李亚非、秦黎、马镇等,来到海阳的一个渔村,我们在村子里过的春节。这幅《海鸥飞来农家乐》就是春节大年初一在这个小渔村里拍摄的,画面中的我安排为他们拍全家福的一家人是祖孙三代。拍完全家福我又把这台海鸥相机和上海120胶卷放在圆凳上,作为前景拍了下来。当时大家都共同按下快门拍下了这个瞬间,回到济南后我们在一起进行交流。这时大家才发现我把人物都拍虚了,焦点对在了相机上,影友们这时相视而笑,心照不宣。后来这幅作品被袁毅平老师看到,作为一幅范例收入到了他讲义之中,几年后这幅作品在国内外也多次获奖,并被编入1957-2000《中国摄影》作品精选和《中国摄影年鉴》。
《海鸥飞来农家乐》拍摄现场(1982年)
《条条致富路》曾毅摄(1982年)
1982年关注农民致富
曾毅:这幅作品是1982年春节过后,在海阳拍完了《海鸥飞来农家乐》之后回济南的途中,到淄博峨庄拍摄的。当时是由淄博摄影界的朋友陆玉鲁和孙其光带着我们来到了峨庄,当时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连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记得当时我们是坐拖拉机去的。1982年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峨庄当时是一个穷山僻壤的小山村,村里大多是以条编作业为主,我们走乡串户来到了东东峪村的朱永连家,他当时是村里条编专业户。家有老父亲和两个女儿,当时我就在他的院子里进行拍摄,几乎全村的人都围在这里看“热闹”。我让朱永连坐下来编筐,小女儿依偎在他的身边正准备试拍,突然家中的小黄狗也偎了过来,卧在了他们父女身旁,它刚刚卧下我就趁机按动快门,等过卷再按第二张时,小黄狗就起身走了,但最精彩的瞬间我已用1/125秒的速度捕捉了下来,就这样《条条致富路》永远留在了柯达负片上。到了1985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奖”,后来这幅作品一直伴随着我的个展先后在意大利、比利时、阿尔巴尼亚、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巡展,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2015年在美国卡特总统博物馆展出时,被美国老总统卡特收藏。
回顾三十多年过去了,朱永连一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朱永连已在一家大公司当保安,当年的小姑娘翠翠现在已成了青岛一家旅行社的导游,经常带团出国,自己在淄博还开了一家服装专卖店,在淄博城里的一个高档小区买了房子,她的儿子还在城市重点小学上学。2002年和2012年我两次又返回峨庄,山东画报总编谷永威一直跟踪采访报道朱永连一家的变化。从朱永连一家三十多年的变化,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迁。
1985年《条条致富路》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届摄影竞赛“亚洲文化中心奖”
1979年前朱永连一家的合影,后左为朱永连,前左三为翠翠
2001年10月曾毅再次回到峨庄,新闻媒体跟随采访
在朱永连家院里喝茶聊天,回忆当年拍照的情景
曾毅与朱永连和翠翠在当年拍摄时的现场合影(谷永威摄)
曾毅与朱永连父女在淄博电视台演播室现场接受采访
淄博电视台在影棚里拍摄“照片背后的故事”专题片
2001年《山东画报》发表“二十年条条致富路”专题报道
2001年《山东青年报》发表“二十年条条致富路”专题报道
2001年《山东商报》报道“条条致富路二十年”
2016年曾毅在小翠的时装店再次现场为朱永连父女拍照
曾毅与父女在翠翠代理的品牌服装柜台前合影
跟着翠翠来到她的楼下,与翠翠及她的儿子合影留念
在翠翠家与朱永连一家合影
《条条致富路》在欧美各国展出时的海报
《条条致富路》在美国卡特博物馆展出后被美国原总统卡特收藏,并向曾毅赠送他九十岁刚刚出版的自传《九十的思考》。
2015年11月美国原总统吉米·卡特在给曾毅的来信中对赠送的《条条致富路》(在美国展出时译为《父女情深》)表示感谢。
曾毅在阿尔巴尼亚国家博物馆举办个展及在国家电视台接受采访时,《条条致富路》作为重点作品向媒体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