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 隐没地上圈组影像实验
宁夏西吉县沙沟乡阳庄村的上圈组,这个藏匿在中国西部深壑荒坡中世人罕至的小村落,将随着中国西部生态大移民和城镇化进程,永远地消失……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FSA摄影纪实运动曾轰动世界,开创了纪实摄影的先河,在世界摄影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美国三十年代经济萧条和中部地区大干旱,造成严重饥荒,农民不得不往西迁移。为此罗斯福总统下令在美国设立了一个“迁居管理处”,后改为美国农业安全局(FSA)。为帮助和记录这些正在破产的农民西迁,先后雇用了30名摄影家,前后历时8年共拍了27万张照片,是摄影史上最大的一次摄影纪实实践活动。1938年在纽约第一届国际摄影博览会上举办了FSA摄影展,引起了世界各国及社会公共的强烈反响和一致肯定,成为了世界摄影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摄影纪实运动。
就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FSA计划开始实施时,位于地球另一侧的中国宁夏某地,刚好有一户农民从河南迁居到了这里,当时村里没有几户人家,甚至连村的名字也没有,直到后来才被人们称作上圈。八十年后的今天,当上圈村即将迁移之际,中国的作家、摄影家、艺术家以及媒体人来到了上圈,与这里的村民一起进行了一次文学与影像的越界实验(我们简称为SJZ)。
这两个时隔八十年的事件,确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有着共同的移民背景和影像文献意义。所不同的是FSA计划是美国政府主导支持的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摄影纪实运动。而八十年后SJZ则完全是一次中国民间自发、自愿、自费和自助式的影像跨界行动,而且是八十年来中国人首次对纪实摄影所进行的全面反思与检讨,是一次以中国人自己的原创艺术理论——“元影像理论”为指导,让影像“回归本体,回归本心”的跨界试验,更是当下中国一批有良知的艺术家们的一种艺术自觉。SJZ完全不同于FSA那样以传统的社会学、人类学为理论框架的纪实摄影,不再把村民仅仅当成社会学模式中图像采集的拍摄对象,而是把相机交到他们手里,让他们随心随性地拍摄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愿,自由表达本属于他们自己的视觉天性。从而让村民与艺术家一起共同构成一种平等的平行表达关系,不再充当艺术家镜头中被叙述的客体。(加上施小安的那一段话)
上圈组属于中国宁夏省的西海固地区,这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共生存着35万世代贫困的农民,清左宗棠称这里“贫瘠甲天下”。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这里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这里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自1980年以来中国政府便实施“西部生态大移民工程”,这里先后将会有1655个自然村被移民大潮吞噬而消亡。鉴于此,上圈组便自然成了我们这次文学与影像跨界对话及影像试验进行解剖的第一只麻雀。于是“宁夏西吉县沙沟乡阳庄村上圈组文学与影像的跨界报告”(SJZ)活动,便在这里拉开了序幕。
活动以“体验创作营”的形式,而不是所谓“采风”的形式,召集了包括文学界、摄影界、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参加。自项目启动以来,已先后有近百位著名的作家、摄影家、文艺评论家、艺术家及媒体记者参加了SJZ计划的项目活动。他们先后从银川驱车三百多公里来到上圈组,分别住在全村二十多户村民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同行,坐在热炕头研讨、对话、拉家常,与村民一起实验元影像。艺术家们打破了传统观念和界别的束缚,回到本心与本性,为文学与影像的表达寻找更多的可能。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视觉天性,探索实现的规律和方式。同时他们也实地感受了西海固地区的民族文化与当地百姓的生存状态,与当地村民进行了心与心之间的深度交流。
本次活动没有做前提性的议题讨论和话题设置,而是根据活动参与者对上圈组的实际体验,以自愿参加的形式,在农家炕头上进行讨论。活动还邀请了西吉当地的学者,根据活动参与者的需要,对有关回族史、苏菲派哲合忍耶门宦、人文地理、生态移民等进行专题讲述。为了使交流成为一次公共文学艺术的推广与教育活动,所有交流活动一律开放,上圈组村民与艺术家共同参与。本次活动的核心诉求体现在以上圈组为对象的创作行为上,鼓励所有参与者回归本心本性进行发现与表达,不作任何主题性的规定,也不作文体和字数、幅数上的要求与限制,完全根据作家、摄影家的内心发现和需要,进行独立的个性表达。
同时项目组发给全村27位没有任何摄影经验的穆斯林村民每人一台卡片机,让他们以平等的身份随心所欲地对自身生活和生存环境进行原生态的影像记录。他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是上圈组历史的见证,把平等表达的权力归还给他们,以体现艺术家和村民之间的平等观念与平行表达,让他们充分体验自身的文化认知和影像视觉。从观念到实践这样一次立体交错的全方位集体描述与多维拍摄式的影像试验,既是一次文学与影像的内部学术交流探索,也是一次文学、影像及外部多学科的跨界实践。
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和指向并不是用纪实摄影或新闻摄影的方式来记录事件的过程及结果,我们所倡导的是通过“跨界”感受体验过程,改变思维方式。从而冲破传统观念、净化本心本性,“让观看回到内心,让影像重归本体,让摄影成为摄影”。影像文本在西方摄影中是终极,但在东方则是过程,正可谓“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中国的智慧,这就是东方的智慧。1985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发表的宣言中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去年第四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的主题就是“从影像本体出发”,其间由王征主编的《非像说》及由藏策主持的关于对“回归摄影本体语言”及“影像语言的越界对话”的学术研讨和高端论坛,在摄影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这次“上圈组文学与影像的跨界报告”(SJZ)不但是上次“影像语言的越界对话”的深入与延续,更是一次文学界和摄影界从观念到实践的、多维形态的影像试验和“前沿行为艺术”的践行活动。它必将会成为2013年中国文学界和摄影界的一次重要文化事件。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与国家农业部组织实施的“寻找农民的视觉”活动项目之一的SJZ,得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女士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得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新华社……的大力支持。
以上就是SJZ计划的缘起和它的现实背景,伫望以此为引,请诸位众道同仁迈进门来,共同观看、思考、切磋和讨论SJZ计划的文本、影像,还有它将在摄影界与文学界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曾 毅
癸巳年正月初六
于济南千佛山南麓
“隐没派”核心人物(左起藏策、陈小波、曾毅、王征、吴平关)·2013年4月7日北京今日美术馆《隐没地》影展开幕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