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涛重磅访谈|曾毅:把镜头变成新丝路的眼睛
据于德,游于艺
在曾毅先生的工作室,你能闻到一缕淡淡的“书香”,自进门伊始,我就被迎面书橱上方的两个相框所吸引,简单的木质相框里镶嵌着两张泛着“古董”颜色且满是“皱纹”的证书,我问先生这是何物?他说,这两张证书都是民国时期的,一张是民国三十一年父亲的天津高级职业学校入学证书,另外一张是民国三十六年山东省政府教育厅长任命父亲的高级教员任命状。
在曾毅先生眼里,父亲虽然不善言辞,但却是心思细腻之人,他之所以将两张证书保留得极好,就是想告诫子孙不要忘记祖训,不要忘记读圣贤书,不要忘记中华民族的根。接着他又拿出了两本书,一套清刻版“四书”和一本《摄影艺术表现方法》,由此便打开了这一天的采访序幕。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亦不会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曾毅的成功源自于“庭训”无声无息地润泽,他亦曾“审问之、慎思之,”最终“笃行之”。那一套传承自曾祖父的清代论语四书,伴随着他六十余载仍视若珍宝,荏苒几盈虚,那些泛黄、脆弱的纸页澹出的是家族世世代代的清辉,深植在曾毅的心底,永远挥之不去,反而越发的浑厚熠然。
曾毅先生的父亲爱好美术和摄影,一颗摄影的种子自然而然地埋在了他童年的世界里。透过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带着“一道杠”,留着三七开分头的小男孩,正一手托着相机,一手按动快门,聚精会神地为小伙伴们拍照,这就是曾毅第一次的“试水”经历。细心地父亲还在照片下方写了两行字,“给小伙伴拍照,1962年3月摄”。
曾毅是幸运的,在那样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一个家庭拥有一台照相机,绝对算得上宝贝了,然而若没有极大的兴趣,怎会让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学着大人的样子,一板一眼地为自己的小伙伴们拍照呢?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本《摄影艺术表现方法》为曾毅指明了摄影艺术的“方术”之道。学习的层次有三,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少年时期的他,曾亲手将这本吴印咸编著的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教材认真的抄录了一遍,手抄本竟保存至今丝毫无损,正是靠着这份对于摄影的执著与“乐知”,曾毅一步一步走向了摄影艺术的巅峰。
2002年曾毅创办了济南第一个非政府的国际标准的现代艺术馆,十年间举办了上百项各类国际艺术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